【新書】藝術家之死

Regular price HK$193.00
Sale price

預計運送時間:3-5工作天,順豐到付
Estimate delivery times: 3-5 days (Hong Kong) with SF Express, paid upon delivery.


【新書】藝術家之死 - Mi Spacium Design Studio -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新書】藝術家之死
Regular price HK$193.00
Sale price

內容簡介

在21世紀,創作不僅僅是做作品,藝術家也不僅僅是藝術家。
藝術家是品牌、是製作人、是KOL。
藝術平台是IG限動,藝術家可以24小時直播帶貨。
但是當每個人都可能是藝術家,
藝術的功能、場域,甚至定義,是否皆已發生質變?


牛俊強(當代視覺藝術家╱實踐大學媒傳系助理教授)、朱宥勳(作家)、李屏瑤(作家)、汪正翔(攝影創作者)、徐堰鈴(演員、編劇、導演)、徐蘊康(公視《藝術很有事》製作人)、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陳玠安(作家、樂評人)、陳珊妮(音樂創作人)、焦元溥(作家)、謝佩霓(藝評家、國際策展人)、簡莉穎(劇作家、影視工作者)◇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在「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年代,
想從事藝術這一行,就要先知道藝術家都是怎麼死的。

在大數據時代,關於藝術家,你會聽到兩種版本。
一種是矽谷的版本:
「要成為藝術家,沒有比現在更好的年代了。你只需要一台筆電、一間錄音室、一支iPhone或攝影機就能創作。創作藝術幾乎沒什麼成本,透過網路發行作品同樣免費。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只要發揮你的創作力、找到發表平台,你就有可能一夜成名。」

另一種版本,是專業藝術家的肺腑之言:
「你可以把你的作品放到網路上,但誰會付你錢?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那就沒有人是真正的藝術家。創作藝術需要多年的犧牲奉獻全心投入,過程需要很多支持,特別是金錢。若當今大眾對藝術創作的定義與消費方式沒有任何改變,藝術經濟的系統運作只會越趨失靈。」

  如今,許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消費藝術,卻對藝術家在當代經濟中的困境視而不見。
藝術市場這塊大餅因科技巨頭和演算法而粉碎成一百萬片小碎屑,
大量的「藝術」被製造出來,數量之多前所未見,成本也更低廉。
對於藝術消費者來說,這真是最好的時代──如果不把「質」與「量」等同視之,
也不去思考供應鏈另一端的藝術家如何生產,就會覺得最藝術的時代莫過於此。

我們首先有了速食,然後是快時尚,現在則迎來快藝術:
快音樂、快文字、快影片、快攝影、快設計與快插圖。
廉價製造,匆匆消費。我們隨心所欲,狼吞虎嚥。然而,問題是:
當真正夠好的藝術被免費上架的產品打敗之後,會留下什麼樣的藝術?


時至今日,有些人仍以藝術為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當代藝術兼文化批評家威廉‧德雷西維茲在本書訪問了約一百四十位藝術工作者,除了作家、視覺藝術家、音樂家、影視製作人,也包括教授、記者、藝術社運人士、藝術經紀與藝術學院院長等。如果藝術家在文藝復興時期是以工匠的角色存在,十九世紀時是波西米亞人,二十世紀則被視為專業人士,那麼,大數據時代下的新典範正在浮現──如今網路不僅使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無需其他中介,也讓各種藝術同在一個平台競爭、與注意力經濟中的各種實體競爭,而所有這些因素都在改變藝術本身,改變大眾對藝術的觀點:什麼是藝術、什麼才是好的藝術?藝術家在社會中的位置何在?本書試圖指出當代藝術生產線正面臨哪些前所未有的鉅變,免費數位內容如何讓藝術在觀眾眼中貶值,線上自我展演的新宇宙和藝術經濟的舊元素又如何共存。除此之外,對於當代藝術的生產危機,受損的藝術生態系如何修復,作者也提出了實用而意義深遠的建議。


「這本書不是一部藝術家的謀生手冊,這本書更像是全面性地檢視藝術家的社會狀態。這件事對於藝術家與社會一般大眾都很重要,因為在台灣我們太少討論『藝術的社會性』這件事了,因此我們一代代傳承了一些關於藝術家生存的僵固說法,這甚至導致我們看不到藝術,只是看見我們自己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社會與藝術緊密相繫的當代藝術世界之中,審視藝術家的社會狀態也是一種創作的眼光。最重要的,社會性的觀察讓我們重拾一種『結構』的眼光。藝術不是個人天才、性靈的表現,藝術是身處在社會、文化結構當中的人,在重重條件限制之上,追求一己之創作。」──汪正翔(攝影創作者)

【大眾認知下的藝術家,及其真實與虛構】

◇  如果藝術是工作,那麼,藝術家就是工人。但藝術家不僅是工人,更是微型資本家。
◇   什麼時候可以自稱作家?答案是,當你將寫作視為工作的時候。
◇ 所謂的「一夜成名」需要三到五年,這還只是建立受眾,不包括學習創作的時間。
◇ 人脈在藝術界極為重要,談論自己作品的能力亦同──這些能力有利於你面對社會菁英與知識分子。
◇ 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概念源於一種革命主張;現在,它變成了行銷標語。
◇ 線上獨立藝術家的生存指南之一「一千位鐵粉理論」之前可能還有效,但現在,要達到一萬位鐵粉比較有可能成功。
◇ 在我們的文化裡有一個奇怪的想法持續存在,認為藝術家生性懶惰──藝術創作是自溺怪人的休閒活動。……事實上,很難想像有人比藝術家更努力工作,原因很簡單,感覺他們一直在工作。
◇ 藝術家談論起自己的作品時,最常聽到的動機,就只是難以抗拒的衝動。創作藝術不是一種生活型態的選擇;這不是一種「生活方式」,也不是一種選擇。藝術家去創作是因為他們必須去做。他們「上癮了」,甚至「壞掉了」,不適合做任何其他的事,沒有辦法──他們就是這樣,天生如此。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

2008年前在耶魯大學擔任英國文學副教授,身兼入學申請委員會成員。書評與散文經常發表於《紐約時報》、《國家》雜誌、《新共和》周刊、《美國學人》、《圖書論壇》等。德雷西維茲曾入圍2008、2009、2011年的國家雜誌獎,以及2011、2009年的國家書評人傑出評論獎。出版作品包括:《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如何打破教育體制的限制,活出自己的人生》與《當宅男遇見珍.奧斯汀》等書。

作者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illiam.deresiewicz
作者官網 https://billderesiewicz.com/

譯者簡介
游騰緯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畢,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自由譯者、文字工作者,合作單位包括國家兩廳院、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等。譯有《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譯稿賜教:tengwei930@gmail.com

目錄

第一部 基本問題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藝術與金錢
第三章 最好的時代(科技烏托邦主義的論述)

第二部 大局
第四章 新環境
第五章 自己動手做
第六章 空間與時間
第七章 藝術家的生命週期

第三部 藝術與藝術家
第八章 音樂
第九章 寫作
第十章 視覺藝術
第十一章 電影與電視

第四部 藝術正在變成什麼?
第十二章 藝術史
第十三章 第四典範:藝術家作為生產者

第五部 接下來我們該做什麼?
第十四章 藝術學校
第十五部 盜版、版權、科技九頭蛇
第十六章 不要自憐,組織起來

謝辭
註釋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ISBN:9786263102156
叢書系列:不分類
規格:平裝 / 464頁 / 21 x 14.8 x 3.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適讀年齡:0歲~99歲

    觀看紀錄 Recently Viewed

    其他讀者亦購買了 See what our readers b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