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電子書
店長精選NFT電子書,透過指定連結前往Liker Land網上書店購買,我們即可獲得銷售分成,請多多支持!
畢明《電影萬歲》電影萬歲A碟
三十年影評生涯里程碑
好壞愛惡一針見血
內容簡介:
繼 20 年前出版《電影未死~101套好好戲》後,畢明再將多年來的影評,精選編輯成《電影萬歲》AB 碟,成為她影評生涯的里程碑!集合 89 篇文章,一針見血寫出電影的好壞。古今中外的電影包羅萬有,小眾、文藝、紀錄片,一應俱全;從文字中,回到美好的光影時刻。
作者簡介:
畢明,身份複雜。廣告人、傳媒人、文字人。賣腦、賣字,做廣告、寫電影、寫酒。熱愛生活,迷信優雅,沉溺酒香,可以喝一杯的時候,會喝兩杯。
在《蘋果日報》、《am730》、《明報周刊》、《飲食男女》等寫專欄文章,出版著作包括《高調低B》、《致創意‧生活‧香港》、《廣告死未!﹖》、《醉生玩死》、《腦作冇死》、《電影未死~101套好好戲》、《對得起自己和時代》等。
畢明《電影萬歲》電影萬歲B碟
三十年影評生涯里程碑
好壞愛惡一針見血
內容簡介:
繼 20 年前出版《電影未死~101套好好戲》後,畢明再將多年來的影評,精選編輯成《電影萬歲》AB 碟,成為她影評生涯的里程碑!集合 89 篇文章,一針見血寫出電影的好壞。古今中外的電影包羅萬有,小眾、文藝、紀錄片,一應俱全;從文字中,回到美好的光影時刻。
作者簡介:
畢明,身份複雜。廣告人、傳媒人、文字人。賣腦、賣字,做廣告、寫電影、寫酒。熱愛生活,迷信優雅,沉溺酒香,可以喝一杯的時候,會喝兩杯。
在《蘋果日報》、《am730》、《明報周刊》、《飲食男女》等寫專欄文章,出版著作包括《高調低B》、《致創意‧生活‧香港》、《廣告死未!﹖》、《醉生玩死》、《腦作冇死》、《電影未死~101套好好戲》、《對得起自己和時代》等。
抗世詩話
「詩既入世亦出世,詩可抗世卻不可順世。」
——陳滅
《抗世詩話》的初版在2009年誕生,由kubrick出版。作品更早誕生於陳滅(陳智德)在《成報》的專欄「抗世詩話」,以及與梁文道合寫的「短歌行」欄目,繼續談詩之無用與有用。既是書癡亦是詩癡的陳滅,讓詩歌的靈韻、神髓長年流動於自身生命,同時也散發出去感染身邊的他者。以一冊「抗世之詩」席捲社會,從新詩、舊詩、譯詩到詩人、詩集、書店以至與詩有關或無關事物的發生——均賦予詩的名義,及其意義。全書分成五卷,易讀也耐讀,時代之光芒仍然照射著我們心所屬之地。世界如何變幻,也無法掠奪詩人心底那片僅屬於詩歌的淨土,及其本質意義。
作者簡介:
陳智德,筆名陳滅,香港出生、成長,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師承梁秉鈞(也斯)教授,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中學時代開始發表文學創作,早期作品見於1980年代中期的《公教報》、《突破》和1990年代初期的《越界》、《素葉文學》等。2012年獲選為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香港作家,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9年憑《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獲頒第十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雙年獎」。著有學術論著《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散文集《地文誌》、《樂文誌》、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等等。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2023年8月起擔任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目錄概要:
卷一 抗世詩話 / 卷二 詩路書影 / 卷三 詩幻留形 / 卷四 詩歌有趣的原因 /
卷五 怎樣讀新詩
傷城記
《傷城記》為潘國靈首部小說集,少作初生,其實驗性已見異彩。寫法不拘一格,意念奇詭——酒店侍應生變成現代版薛西弗斯(〈血色咖啡〉)、交通意外後變成「壓縮人」(〈A Zip Man 〉) 、恥辱之柱報告大學眾生(〈香港製造〉)、「石頭」由歌以至於人(〈當石頭遇上頭髮〉、昆蟲包圍成長卻是虐待式的(〈我到底失去了甚麼〉)、自製「死亡網頁」的中學生(〈動機與純粹〉)等等,血與笑交融,沉重與戲謔並置,說是城市的傷,也是一幕幕成長殘酷物語。小說創作於「九七」前後,角色由童年寫至青年,一定程度也銘刻著城市和人生的過渡。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天覆地載,物號數萬。從石器到陶瓷,從日晷到鐘錶,從毛筆到鉛字,從算盤到電腦,從書本到 NFT,人和物自古也是一體。我們都是『人物』,而『人物』都有故事。」
- 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再版的話
這是董啟章的第一次NFT出版實驗,也邀請你一起進入可能的世界——回溯舊物承載的香港歷史,在想像的文字工場裡感受創造。本書加入全新章節,新版序言帶你緩緩睜開雙眼,在人工智能、虛擬貨幣、區塊鏈與NFT之間穿梭冒險⋯⋯天工開物,所以迷人。
四格香港史——開埠以來最QQ的香港史
嗚,港督們不能再更可愛了~
由十九世紀到二戰前夕,140年的香港歷史,用「四格」即看完?
從「#100個香港歷史帶路人」畫到「#whatifmirror出演香港歷史角色」,
展拓香港歷史書的新界限;
——創意歷史漫畫Facebook專頁【化外】以四格漫畫幫你解讀香港史!
☆笑死:貼地的名人!
張保仔原來是空中瑜伽高手?!義律原來是網購達人?!
砵甸乍、麥當奴、軒尼詩、羅便臣⋯⋯
多個我們耳熟但不能詳的名字,化身超可愛Q版人物,活現於本土無厘頭四格漫畫之中。
讓家中「港孩」笑著認識我城,買這本就對了~
☆有料:紮實的史料!
如果你也和編輯一樣,買了很多香港歷史書卻一直未開始看?
這本可能是我們第一本讀得完的書!
漫畫涵蓋1800至1940年的香港史,分為六大時期疏理歷史脈絡,而每篇奇趣故事亦有歷史補遺,由「香港古事記」版主及「獅墨書店」創辦人擔任學術校對,為你找出那些歷史碎片的精要所在。
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以表演長時間禁食為終生志業,但隨著時間流逝,公眾的熱情逐漸冷卻。他被安置在馬戲團的籠子裡,繼續忍受飢餓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空中飛人選擇永遠不離開高空的鞦韆。究竟是他為了磨練他的技藝,還是只是不肯離開自己的安舒區?
小女子對一男子懷有不明原因的不滿和敵意,但既不是為了愛情,雙方也似別無其他瓜葛,究竟何解?
約瑟芬這位鼠族歌手,雖然她的歌聲平平無奇,卻在族群中享有特殊地位,儼如精神領袖;但她卻仍諸多不滿,原因為何?
法蘭茲.卡夫卡在1924年把以上四個故事,即《飢餓藝術家》、《初次的悲傷》、《小女人》、《歌者約瑟芬,或老鼠一族》集合出版成一本小說集,以第一個故事《飢餓藝術家》命名,帶領讀者探索生命單純的追求和複雜的人性。四篇中的其中三篇都跟藝術有關,主角都對自己的技藝有近乎癡迷的追求,生命能量幾乎全都傾注在自己熱愛和擅長的技藝表演之中,或換句話說除了那技藝以外其他什麼都不會,必須倚賴別人的肯定和照顧才能生存。他們也因此經歷了不同的人生。能畢生如此專注於一事上,究竟算是幸福嗎?《小女人》一篇與藝術無直接關係,但叙事者遇到的人際關係難題,正是需要掌握做人處世的「藝術」才能解決。
但本書討論的明顯不是藝術本身,而是身為藝術家的人。人和社會才是最複雜、神秘、偉大、多變、艱深的藝術,不是嗎?
作者擅長人物刻劃,尤其擅於描寫複雜的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故事雖短,卻含海量意義,發人深省。
幻愛(二版)
善良戇直的小學教師阿樂,是精神分裂症康復者,雖然渴望愛情但從來不敢戀愛。偶然機遇下,他在街頭偶遇了清麗脫俗的欣欣,一見鍾情卻掙扎應否透露病情。躊躇之際,不幸再次病發,被幻覺纏繞。他更發現她的真正身分,竟然是個攻於心計的心理輔導員?二人發展出一段懸疑曲折的禁戀,疑幻似真。
給香港樂壇寫笑忘書
曾經高呼要成為「亞洲第一」的新生代寵兒,在舞台上失準後而被眾人指罵、嘲笑;曾經陪着一代樂迷成長的歌神,在爭議後被視為某種老朋友。曾經被指「教壞細路」的百變天后,離世以後,被稱為「香港的女兒」;曾經被視外來者的唱作人,唱著「叮噹可否不要老」,終將成為樂迷的「我最喜愛」。
在流行文化中,潮起潮落是常態,有一夜成名的平民,有一呼百應的明星,卻難有永恆的巨星。在眾聲喧嘩中,很多聲音被抹去、被忽略,但從一些歌手與明星的高低起跌,我們能夠摸出屬於這個地方的獨特心情。
這些年,我們經歷了疫情的無助,離散的失落;回歸日常,又繼續營營役役,擠在金鐘站的月台等候下一班列車,忙得無法出走半日到西貢。但是,戴上耳機,我們能以一首首時代曲,回應生活的喜怒哀樂,撫平內心的一些掙扎。
談下一個廣東歌盛世,或者言之尚早,但此時此刻,努力書寫我們的笑與忘之書── 從構築時代開始,撿拾被遺忘的人與歌曲,討論早被社會定型的形象,並繼續探問盛世的可能。
「為着香港樂壇的眾聲喧嘩,由過去來到今天,從遺忘與回憶,再而書寫、緊記。」
【作者簡介】
陳嘉銘
會Busking的教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畢業,專事電影和流行文化,以及動物與生態人文學研究,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期間,自 2012 年及 2015 年分別開設及教授「名人,明星及香港流行文化」和 「動物,文化與社會」兩個學科,是為香港大專教育裏,最初出現的明星研究及生態人文課程。近作有《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及《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合著)。專欄見於《藝文青》雙月刊〈電影筆記〉,評論文章主要刊於《關鍵評論網》及《端傳媒》。現為任教流行音樂、香港電影、生態電影與動物倫理等學科。
吳子瑜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前名:香港公開大學),主要任教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課程,著作有《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合著)、《紫色的秘密:楊千嬅歌影二十年(增訂版)》。
海邊欄
末日未接近時成長於香港,現為文化人及寫作人。本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答案,結果卻不似預期,只能透過無數夾雜著焦慮的問號裡探索自己跟世界的關係。著作有《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