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藝術與氣候變遷:關於自然生態的創作實踐

Regular price HK$194.00
Sale price

預計運送時間:3-5工作天,順豐到付
Estimate delivery times: 3-5 days (Hong Kong) with SF Express, paid upon delivery.


【新書】藝術與氣候變遷:關於自然生態的創作實踐 - Mi Spacium Culture 藝跡文化 -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新書】藝術與氣候變遷:關於自然生態的創作實踐
Regular price HK$194.00
Sale price

毀滅還是重生?
  以創作為警示,氣候變遷下的藝術反思!

  此刻,地球正在發生:
  最猛烈的大火、最薄的冰帽、最快速度的瀕絕和最高的氣溫,
  面對全球環境災難,藝術能發揮怎樣的影響力?
  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回應氣候變遷議題?喚醒大眾生態意識?

  環境危機正步步進逼。氣候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隨著永凍土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各種極端天氣事件、失控的野火、土地荒漠化、海洋酸化等將使地球災難更趨頻仍。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全球人口,也改變自然實體,干擾植物世界,決定動物生存條件,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加速。

  本書作者暨策展人瑪雅.福克斯和魯本.福克斯,在書中審視了包括繪畫、攝影、概念、裝置和表演等具有生態意識的當代藝術作品──從持續發生的滅絕事件、採掘行為留下的廢墟景觀而造成崩壞的自然場景,乃至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鉅的邊緣化地區藝術,這些作品對人類世及其對世界的負面影響做出了最迫切的回應。

  面對地球環境劇變,世界各地藝術家透過串聯、合作發揮影響力,以多元的藝術創作實踐,呼籲世人正視生態危機,揭露出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的深遠且不可逆的傷害,並期挖掘出激發生態變化的可能方式,將氣候災難化為轉機,提出反思與可展望的未來。

佳評推薦

  「《藝術與氣候變遷》揭示,我們在各種不同層面上所面臨的氣候緊急狀況。我們必須克服對累積知識的恐懼,傾聽科學家、藝術家和學者們的行動號召。我們迫切地需要閱讀這本書,並以此喚起行動。」──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作者簡介
瑪雅.福克斯、魯本.福克斯(Maja and Reuben Fowkes)


  瑪雅.福克斯和魯本.福克斯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後社會主義藝術中心(Postsocialist Art Centre,PACT)的聯合總監,也是當代藝術跨地域研究所的創始人。他們合著有《1950年以來的中歐和東歐藝術》(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Art Since 1950)(2020)一書,合編有《伊洛娜.涅梅斯:東方糖業》(Ilona Németh:Eastern Sugar)(2021),瑪雅.福克斯另外也是《綠色集團:社會主義下的新前衛藝術與生態學》(The Green Bloc: Neo-avant-garde Art and Ecology under Socialism)(2015)的作者。他們投入藝術和氣候變遷議題的成果相當廣泛,包括策畫「農耕主義的可能性」(Potential Agrarianisms)、「人類世閱覽室」(Anthropocene Reading Room)和「多瑙河學校」(Danube River School)等展覽,同時也大量撰寫關於數位生態學到社會主義人類世等各種主題的書籍、期刊和圖書目錄。

譯者簡介

田立心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英國倫敦大學皇家赫洛威學院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入口網站編輯、兼任大學講師等職,譯作涉及商管、諮商、教育、社會人類學領域。深信翻譯之路宛如修行,每次終會抵達彼岸。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眾多人類世
第一章 地質紀錄
第二章 採掘之傷痕
第三章 原油
第四章 合成的環境
第五章 單作栽培的代價

第二部 重組地圈
第一章 土壤保存
第二章 河流生態
第三章 海洋變化
第四章 後冰川景觀
第五章 天空的黃金時代

第三部 花卉集體主義
第一章 植物的能動性
第二章 植物政治學
第三章 植物的自我管理
第四章 遷移中的植物
第五章 林棲世界

第四部 動物團結
第一章 博物館裡的動物
第二章 非人類的人
第三章 對抗滅絕
第四章 政治鳥類學
第五章 放大的自然

第五部 多元生態主義
第一章 糾纏的陸地生態
第二章 修復史
第三章 綠色協議
第四章 轉型氣候
第五章 生態未來主義

結語
延伸閱讀
圖片清單
致謝


前言

  「我的麥克風真的打開了嗎?你聽得到嗎?因為我開始懷疑了。」這是青年運動人士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的呼籲,她請全球領袖認真面對氣候變遷與物種滅絕、土壤流失、森林破壞、空氣汙染及海洋酸化等相互連結的急迫狀況,切勿再把經濟成長建立在地球的未來之上。另一個主流的觀點是去擺脫慣性和漫不經心,以面對氣候破壞的嚴重性並對抗根植於「追求經濟利益的當前全球體系」,教宗方濟各表示,「我們並非面臨兩個不同的危機,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和環境危機」。亞馬遜環境運動人士亞歷珊德拉.科拉普.蒙杜魯庫(Alessandra Korap Munduruku)則對西方世界下戰帖,要他們深思燃燒的森林在氣候上的象徵意義,並了解「亞馬遜與農商企業一起燃燒,為基礎設施項目騰出空間」,以及長達五個世紀以來對原始土地的殖民侵略,正是地球暖化的元凶。這些鏗鏘有力的言論,說明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他們堅信持續加劇的社會不公正與生態崩潰的各種現象,其兩者之間無法切割,同時他們也強調,壓榨性的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是造成氣候變遷的系統性根源,對此有所理解是很重要的事。

  有鑑於全球氣候變遷及其對地球生物生命的延續性所造成的空前威脅,我們需要新的關鍵工具和術語來理解當前的嚴峻情勢。大氣層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引發科學家的憂心,進入千禧年後,他們倡議將當前時代重新命名為人類世(Anthropocene),以凸顯人類對地球系統之前所未有的影響。從那時起,人們理解到,人類對自然進程的干擾已經到達地質性層次,這樣的理解具有批判性的想像力和識時務的藝術思維。藝術家們藉由揭露採掘主義、化石燃料、單作耕培(Monoculture)、合成材料和核能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打破工業現代性和技術可無限進步的承諾,揭發它們的破壞力如何造成氣候混亂。氣候和生態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機制,這樣的機制不僅被視為全球經濟體系,而且也是「組織自然的方式」,這是傑森.W.摩爾(Jason W. Moore)就資本世(Capitalocene)的觀點所提出的精闢定義。西方中心認為,地球出現的各種緊急狀況,應由全人類共同承擔責任,但這樣的假設受到黑人和原住民觀點進一步的挑戰。哲學家阿席勒.穆班布(Achille Mbembe)指出,在奴隸制和種族主義的非人性歷史中,黑人歷經「戰勝人類物種的概念」(defeats the very notion of the human species),結果是「不再有任何『人』能與『非人類』(non-human)、『不只是人類』(more than human)、『超越人類』(beyond human)或『人類以外』(otherwise-than-human)劃清界線。」在強調殖民人類世的概念時,理論家馬卡雷納.高梅茲–巴里斯(Macarena Gómez-Barris)指出,殖民主義的基本邏輯就是「不斷對當地社會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本書討論的藝術實踐,揭示出種族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之間的惡性動態,同時探索非殖民化修復與生態復原的結合。

  本書的第一部分,以「眾多的人類世」為題,審慎檢視採掘主義、軍國主義、石油開採、合成環境和工業化農業運作背後的成長思維,此種思維正是氣候變遷的人為因素。這裡討論的藝術實踐顯示,殖民、軍事和採礦行動以複合形式交錯在開採機器中,這些機器使富含礦物質的領土淪為犧牲品。藝術實踐說明了化石燃料產業的運作如何滲透法律、政治、文化和環境領域。藝術家也研究合成材料的擴散,看看塑膠廢物如何到達最遙遠的極地、最深處的熱帶雨林和最渺遠的海洋領域,及其在海洋中分解、日後在人類及動植物生物系統裡擴散所造成的影響。另一個議題是,工業化農業的生物技術和能源密集模式,更耗竭土壤活力、腐蝕農村社區,加劇了社會不公平,更傷害地球健康所依賴的生態系統。這裡探討的藝術修復作為包括:不要把能源用在破壞性用途、探索自然進程的修復潛力與合成材料之間的混雜融合,以及進行修復地球傷口的表演行為等。

  第二部分是關於地球重新組態的藝術研究,探討地球物質裡生物、化學和物理性的組成遭到人為改變後,會如何影響土壤、河流、海洋、冰和空氣等自然實體。這裡分析的藝術作品,探討了岩石圈頂層遭到破壞的問題,把無人機視角監視下的土地,與土壤內部在混濁透視下呈現的糾結共存,兩者加以比對。藝術家們反對工業時代對水路的控制和支配,他們發現了城市街道下隱藏的溪流,並把河流當成環境起義的主角,嘗試以非西方的觀點將河流視為一種精神存在,並擁護河流的合法權利。這些藝術家藉由研究海洋生態系統,探討旅遊、過度捕撈、全球航運、汙染、深海採礦和監測對遙遠海洋荒原所造成的影響。透過藝術實踐來討論永久凍土的融失──這是氣候變遷最引人注目的指標,正視冰層的消失,敘述極地景觀的虛構神話,以行動表達對冰川的同情與關懷。同時,藝術家也藉由煙霧和光汙染將我們的目光引向天空,透過這樣的敘事,詮釋天空領域和土地演變之間的焦慮連結。

  第三部分以花卉集體主義為標題,探討藝術與植物世界的交會,融合了新的科學發現、傳統智慧及植物知識,同時也指出植物學是殖民企業和意識形態的遊樂場。藝術家們透過音樂、舞蹈、儀式、表演和照顧行為,訴諸感官工具,跨越生物認識論的鴻溝,揭示了植物生命的獨特特徵。植物跨入政治領域,儼然成為解放與鬥爭的盟友,但民族主義將之挪用至宣傳式園藝的工具化態度和做法,也使植物遭到支配。在這個部分,藝術家特別關注自組織(self-organizing)野草的能動性和社會對雜草植物的態度,促使人們欣賞那些不起眼的植物物種,重新喚起對植物的非強制性關係。在此談到的一些藝術品,揭開了人們醜化入侵物種背後所隱含的敵意,還有支持植物的重新安置和遷移,也說明了新的野生動物在復原退化景觀裡發揮的作用。還有另一個議題,從森林在自生宇宙學(indigenous cosmologies)和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樹棲權利問題、砍伐森林的暴力,以及森林與樹木在緩解氣候變遷間的衝突角色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本書的第四部分是關於動物團結,透過藝術實踐探索與非人類團結的倫理法律和政治文化基礎,來思考動物和人類關係錯縱複雜的歷史。地質性層次的滅絕事件持續發生中,讓藝術家思考如何參與重新野生化、去滅絕(de-extinction)的運動,並緬懷那些失落的物種。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示策略加以解讀,揭露出其收藏品的殖民根源,這裡提到的藝術家們,倡議非殖民化博物館的策略,並從動物的角度重新思考自然歷史。在此,我們檢視技術如何改變對非人類的態度,並探索藝術方法,以重新找回動物尊嚴、工廠畜牧業的去工業化,及以親族關係和關懷為基礎來修復人與動物的關係。接下來,我們把目光轉向藝術與動物王國裡特定群體的交會,細說鳥類的象徵、政治和生態作用,並探索鳥類對歷史事件發展的影響。「放大的自然」這一章所探討的藝術實踐,聚焦在微生物對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貢獻,闡述共生的相互依賴關係,以及氣候變遷如何嚴重加劇病毒威脅。

  最後一部分討論多元生態學,調查環境危機對人類的影響,從修正複雜的歷史,到展望可能的未來,以及為公正的生態變遷訂定規約。對氣候危機建立全面而整體的理解,目的是要重新思考人類在地球秩序中的定位,同時探索技術領域裡與人類以外的事物有所牽連的複雜性。這部分描述了藝術家積極重組地球歷史敘事的方式,並以多種批判立場進行協商,包括社會主義現代性的獨特歷史,以對抗、拆解殖民主義和採掘主義的基礎結構。此外,這裡也探討藝術對南半球土地和原住民權利運動的參與,以及為前殖民中心弱勢社區的殆危狀況,表達爭取社會和環境正義的共識。本研究聚焦於藝術家對於生態轉型所提出的澈底實現方法,重新想像在後碳世界中的混合城鄉空間──一個能夠永續生活並發展合作式社會組織的場域。本書談的一些藝術家為氣候永續研擬出基進性的規約,期待重新把地球作為中心,讓多種可能性的世界得以共存。
 

 

詳細資料


ISBN:9786267430071
叢書系列:Critique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觀看紀錄 Recently Viewed

其他讀者亦購買了 See what our readers bought